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

欧洲网 ouzhou.cc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欧洲网(http://www.ouzhou.cc)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巴宝莉作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品牌,曾被人成为英国的三大国宝之一,另外两个则是英国的议会民主和苏格兰的威士忌。 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高贵、优雅,但又有点慵懒、朋克,高端、奢华,但又有点轻松、炫酷,这是大不列颠,一个融合了高贵与轻松的国度,在摄影师眼中,这种相互矛盾又和谐共存的文化特征完完全全地体现在了街头路人的穿着和神态上。

 

“玩笑不完全是玩笑,关心不完全是关心,严肃不完全是严肃”。这是大不列颠的言行潜规则。

 

今晚大师IN像的主角Broth Tarn是一位英国街拍摄影师,他总是喜欢把镜头对准街头上形形色色的人,因为他觉得真正的文化不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董,不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画作,更不是电影、电视中虚构出来的人物,真正的文化就隐藏在街头巷尾,在每一个当地人的身上。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

 

“穿巴宝莉的宝贝们”是摄影师Broth长期街拍作品中的一个项目,顾名思义,他的拍摄对象都是穿着巴宝莉的女孩儿们。这一系列作品大多为黑白照片,偶尔也有彩色的,冷静、复古、真实,是他这一拍摄项目最想传达的情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才是真实的英国。”

 

巴宝莉作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品牌,曾被人成为英国的三大国宝之一,另外两个则是英国的议会民主和苏格兰的威士忌。之所以巴宝莉能成为英国国宝级的品牌是因为它的成长始终和英国的成长密不可分。它不仅受到英国皇室的青睐,更是这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

 

有着160年历史的巴宝莉其实是军装家族的成员,甚至宣称自己发明了风衣。不管是不是由巴宝莉发明了风衣,至少在一战时期,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军官订单。因此可以说它是陪着大不列颠走过枪林弹雨的牌子。另外,英国天气多变,是非常有名的一天能走过四季的国家,而且四面环海,雨水较多,也让不喜欢打伞,并且希望大衣能有防风、防雨功能成了英国人对外套最梦寐以求的愿望。巴宝莉满足了英国人对大衣的几乎所有要求。

 

摄影师Broth觉得巴宝莉是高端与奢华的代表,但其实,英国还有非常质朴、真实的一面,这就体现在英国的街头,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因此,他的摄影作品中,身穿巴宝莉的并不都是高挑美女,更不是性感超模,而是真实的各色行人,她们也没有出入高档餐厅、酒店,而是坐在秋千上的女孩,走过斑马线的行人。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

 

“街拍不是为了让什么东西看上去更漂亮,而是要真实记录日常生活和社会。我不认为街拍就一定要在街头拍摄,拍摄的场景可以是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是机场、商场、海滩、公园、巴士或者地铁,任何公共地点都可以。而我的照片还有在室内拍摄的作品。我在拍摄这些作品时最主要的原则是要坦诚,要真实地记录眼前的一切。”

 

巴宝莉是高端、奢华的品牌,甚至可以说是英国的象征,将这种风格融于街头,正是摄影师Broth想表达的主题。他的镜头中有超级短发的酷女孩儿,也有好莱坞式的明星打扮,有的小清新,有的很复古。Broth 说:“我都会记下这些拍摄对象的名字,她们一起构成了我这个拍摄项目,但是她们每个人却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拍摄影师作品: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欧洲

 

英国街头穿Burberry的宝贝们

 

“不管是旅行也好,出差也罢,外国人第一次到英国来,肯定会去大英博物馆,肯定会去看大本钟,但是很少有人会走到社区的洗衣房里认识下那些在这里洗衣服的居民,也很少有人会走到郊区去和逃课的青春期少女聊聊她所关心的事儿。在我眼里,这才是真实的英国,我只是用巴宝莉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而已。”